close

7b40a95eef4ae94b7189b3dd973bf873.jpg 

 

布雷克‧莫里森的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,我想先給五顆星再說!

 

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是近期之內我所閱讀的,繼《失落的祕密手稿》《山楂林的故事》,同樣也是以愛爾蘭天主信仰為背景的好書。

是的,從我對天主教的粗淺瞭解,在歐洲的天主教徒某種程度上是很封閉保守的,但是,接連三本五顆星的好書,卻也讓我對愛爾蘭這個國家產生極大的興趣。

 


回到正題,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我個人認為是一本相當哀傷但美麗的書,我喜歡這本書的英文原書名《Things My Mother Never Told Me》勝於中譯書名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,只因為更貼近書中的故事

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一度讓我誤會,是作者母親的外遇對象寫給她的情書。(對不起, 我實在太會聯想了……)

 


那晚稍後,我跟妹妹吉兒一起借酒澆愁,痛飲彷如孟婆湯的白酒。剛開始,兩人都很安靜,後來卻惡言相向。孤兒的新身分讓我們需要好好鬧一場,如果有其他人可以打架或吵嘴,可再好不過,但是,我們只有彼此,所以就大吵一頓。吉兒說,她,就是媽媽,比愛我更加愛她,就是吉兒,就是吉兒,這我當然是知道的吧?這項發言一如預期發展下去。我從不懷疑媽媽愛吉兒………但我也不懷疑母親對我的愛………


這段文字在書的前幾頁出現,開始把讀者帶入一種很憂傷的氣氛當中。深愛的母親雖然是八十多歲壽終正寢的,但是生為子女者,縱使已經到了五、六十歲也成家立業各自有兒女了,還是不免心酸----自己從今而後就是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了。

我自己在今年年中差一點也有過這樣的危機,所以這段文字讓我讀來特別揪心。誰說長大了就不是父母的孩子呢?誰敢說長大了就不再需要父母親的愛了呢?

 


作者在母親生前最後一段時間,驚覺自己對母親的過去毫不熟悉;每次直接向母親問起,母親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地把話題帶過去。等到母親去世後,他和妹妹聊起這一段,發現母親幾乎可說是刻意淡化自己的過去,不向任何人提起。為什麼呢?作者開始好奇地追根溯源。


在與母親居住在愛爾蘭的親戚聯絡上之後,作者也從父母的舊居中發現一大疊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信,這是父親與母親互相通信的情書,在戰火的陰影下,一位英國新教徒如何與心愛的愛爾蘭天主教女子結合,這其中有非常多時而活潑、時而傷感、時而覺得難以置信的書信內容。見證了龐大歷史下,小人物的點滴生活。

 


作者在書的末端部分,有感而發的寫了這幾段文字:

即使這是虛構的故事,它還是一樣重要。這是母親至死都相信的事:父親儘管對天主教懷有偏見,卻還是願意為她這樣做,因為他愛她。而這就是事實。
----這是作者見證母親對父親的愛。

 

……這個小插曲已經過去。但是,我的內心卻有東西被打開了,突然顯現一個景象,一名孤苦無依的女子身處在異鄉人之間,對故鄉懷著深深的鄉愁。儘管母親很快「恢復本色」,但對我來說,她始終沒有做自己。
----這是一位深愛自己母親的男孩,所能表現對母親的疼惜。

 

問題在於我是男人嗎?是性別矇蔽嗎?同為女性的妹妹是不是比較容易姐讀她?是不是該由她來寫這本書?或許吧。如果性別是如此重大的禁錮,如果男人甚至不能開始了解女人,如果男人對開放的類型只限於男子氣概的事物………不,這太令人沮喪了。
----這是作者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出母親的心態,沮喪之餘,進而反省:是性別導致他無法更清楚、更深入地認識或瞭解母親嗎?作者對母親的愛顯露無遺,令人相當動容。

 


這就是布雷克‧莫里森的《寫給母親的情書》,我想推薦給全天下深愛自己母親的子女閱讀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