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http://udn.com/NEWS/WORLD/WOR2/6436434.shtml

【經濟日報╱丁予嘉】

(作者是國票綜合證券董事長)

最近的歐元區情勢,應該是歐元之父孟代爾(Robert Mundell)當初所始料未及的吧,根據他最著名之「最適貨幣區域理論」的說法,資源相近的國家可以透過生產要素與匯率彈性的互相替代,發展出單一貨幣,以使當地的經貿活動達到最佳化。不過,坦白說,學理總是經不起人性的考驗,我們不禁得想想幾個問題:究竟理論中「資源相近的國家」在真實世界的標準如何?還有,由成員國各自統計的經濟數據,是否能真切反映彼此長期在文化、氣候、習性上的落差呢?


6436434-2601557.gif  
圖/經濟日報提供

 

這些看似吹毛求疵卻很容易被政客「視而不見」的疑慮,其實都被歐元區成立之初的光環遮掩了。當各界對於歐元區結合的政治意願,遠高於對理論的認知時,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真思考「政策聯姻」的失敗率。以希臘而言,儘管今日仍有不少歐洲人將其首都「雅典」視為饒富哲理、文化的象徵,然而,在蛻去地中海明媚風光的外殼後,希臘至今留下的,只是缺乏效率與缺乏專業的製造業,對外頂多只能輸出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奢侈品,而在美麗的山城背後,耕種面積不到全國土地三分之一的農業,也不具良好的生產力。除此之外,政府多年來效能低落,逃漏稅更加重財政超支的情況,今日希臘敗壞的嚴重程度,搞不好連高盛都使不上力,更遑論希臘徹頭徹尾從沒遵守過馬斯垂克條約的規定。

 

所以,即使目前充滿罷工場面的雅典街頭,彷彿就像一幕幕正在上演的希臘悲劇,但真正可悲的是,現代版的悲劇,並無法再次喚起世人的同情,反倒是遍布全球的希臘債權人,只能啞巴吃黃連似地一直為希臘注資,深怕任何的風吹草動,會燎原地引起全面性的金融風險。以去年底,國際清算銀行(BIS)的統計資料來看,約九成的希臘債權握在歐元區的銀行手中,其中又以德、法為最,兩者合計抱著六成以上的希臘債權。

 

因此,說德法被希臘綁架也不為過,否則,應該任誰都沒法迫使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後一刻轉變立場,持續擔綱金援最多的一角。

 

長此以往,我相信歐洲央行、各國政府對於如此日復一日的「劫富濟貧」,終將有無法自圓其說的一天,若要真正走出泥淖,歐元區最好得先承認政治與經濟不應混為一談的事實,畢竟各國有不同的景氣循環,單一的貨幣政策,配上財政措施上的多頭馬車,本質上就是多所掣肘,哪來的相互合作呢。不過諷刺的是,市場中有人受害,必有人得益,其中美債就屬一例,就算是債務瀕臨上限、美國聯準會也無三度量化寬鬆政策(QE3)的計畫,但在避險情緒高漲下,美債恐怕很難形成一個絕對的空頭,或許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會因此心生感激呢;而同樣也因為此,美國政府就算對於經濟再怎麼無能為力,可能都不會招致太多的批評,反倒是有機會在這樣的「恐怖平衡」下,悄悄地度過這波景氣修正的難關吧。

 

【2011/07/04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